原理教研室参与在线集体备课活动

时间:2022-06-23浏览:587

(通讯员:李红梅)6月23日下午,原理教研室教师采取线上观看的方式,参与了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南开大学—湖南省)联合承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集体备课会系列活动(第十二期)。此次备课会是本学期最后一次活动,由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梦菲老师主持,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邹平林教授主讲,题目为“共产主义核心原则——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邹平林教授从“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和理论可能三个方面进行了讲授。

对于丰富内涵,邹教授以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描述为理论依据,认为:对个体而言,“各尽所能”是内在的自我需要,而非外在的强制性义务;对社会而言,“各尽所能”并非“按需分配”的外在功利性条件;“按需分配”是个人生活资料而非社会生产资料的分配,消费资料是私人占有与公共提供的统一;“按需分配”不是“想分配”或“按欲分配”,无尺度的欲望是需要的异化形态;“按需分配”是“各尽所能”的前提条件,劳动或工作不再服务于单纯谋生或其他外在功利性目的。

对于重大意义,邹教授认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理论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崇高价值理想提供了实践方案;为克服资本主义矛盾、解决资本主义问题提供了正确的基本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原则性和方向性的价值指引。

对于理论可能,邹教授从三个问题入手进行了阐释。第一个问题是“人性是否自私?”他认为,人由自然属性决定的需要是有限度的,无论人性是否自私,都与无止境的欲望无关。第二个问题是“欲望是否无穷?”他认为,生物性保存与精神性认同是需要的两种基本类型,而这两种需要的异化是导致焦虑、心理贫困和无限占有的原因。第三个问题是“人是否好逸恶劳?”他认为,人们厌恶那种对人类来讲是折磨和牺牲的强制性劳动,却并不必然厌恶那种对人来讲是肯定和享受的自由劳动。正是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追问和回答,邹教授阐释并肯定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可能性。

讲授结束后,邹教授还就老师们在平台提出的“是否需要考虑诸如自然资源的匮乏对‘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的限制?”给予了回答。邹教授的讲授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结合实际,既有理论深度,又有问题意识,对于解决老师们在马原第七章授课中的“讲不深”“不好讲”等问题有着重要启示;对于老师们自己更深入地理解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起到了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