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谭绍江
“如果我在网上开直播,你们会不会看我呢?还要送花啊”,张耀峰老师一句话引得同学们会心大笑,课堂无比活跃,同时也更直观地切入了课程主题——《“互联网+”创新中国》。这是本学期《当代中国》的第二次课,讲授者为本校教学一等奖获得者、信息管理与统计学院张耀峰副教授。
张耀峰副教授是我校大数据研究方面的专家,也是中国改革试点探索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湖北分中心研究员。此次课程他对内容进行了精心准备,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互联网+”创新中国的大背景——“新时代、新环境、新挑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整合,带来一个虚实互动的互联网社会,也带来“互联网+”的社会前景。“互联网+”作为一种学术概念很早就有,到2015年被正式写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随后,“互联网+”开始与一系列的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相联系,如“互联网+”创业创新、“互联网+”协同制造、“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智慧能源等等,掀起一股高潮。第二方面是解读“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几个关键概念。所谓“互联网+”,大意是指将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进行扩散、应用的过程。但这个“+”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作用,不是把两个行业往一块贴就完了,也不是颠覆某个传统行业,而是通过这种结合带来新变化的“化学反应”。要促使传统行业进行要素重组、升级换代。第三方面是展望“智慧城市、智慧政府、智慧中国”。“智慧城市”是已经在进行中的试验,主要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的各项关键信息。国家目前批准了90个智慧城市的试点城市,武汉与北、上、广、深同属于“领跑者”的第一阵营。目前,大家能感受到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很多,例如城市服务,可以实现许多生活方面的智能缴费。还有智慧校园、智慧交通等。第四方面是案例分享。张老师拿出了自己做过的一个实际案例来和同学们分享。这就是由湖北经济学院与荆楚网、烽火普天合作,完成的一项“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大数据项目。这一项目实现了高校(提供算法模型)、企业(提供技术封装)和媒体(策划推广)的优势融合。截止当前,此项目仅面市半年就完成26单销售,每单售价最低50万元,利润丰厚。张老师的课程内容充实,数据丰富,案例众多,表现出严谨的学术研究风格。
从形式来看,张老师的准备也极富创造性。一是变“单独授课”为“团队授课”。此次与他同堂授课的不是他一个人,而是一个小团队。他为课堂带来了从事大数据研究的西安交通大学的博士后季杨与湖北大学的研究生张凯两位年轻老师,对课程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穿插讲授。两位“90后”老师朝气蓬勃、思维活跃,年龄和兴趣上也与同学们更贴近。他们一出场就引起了课堂同学们的极大关注,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课堂热情。二是变“单向讲授”为“充分互动”。在讲授过程中,他特意穿插了两个关键问题,交由课堂同学们讨论发言。第一个问题是“你认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还是只存在于炒作之中”?第二个问题是“大数据所反映的网络舆情代表了社会民意还是与真正社会民意存在差距”?这两个问题都将社会宏大视野和个人切身感受充分结合,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兴趣。同学们发言踊跃、思想交锋激烈且形成了良好的学科交叉态势。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的一位同学从法律高度谈起了网络舆情问题,金融学院的一位同学则从社会学角度讨论了大数据时代的利弊问题。此外,课堂还有一个别出心裁的形式是开放了课堂无线WIF和“弹幕”评论。同学们边上课边在网上发表感想,立刻就显示在了课堂PPT主页上。通过“弹幕”评论,同学们课堂的实时心理状态可以及时展现,精彩短小的评论会瞬间燃起课堂气氛,老师更可以通过这些评论来掌握授课节奏。这种方式正是“互联网+”的直接体现,更贴近学生们的现实,也更能拉近同学们与课堂的距离。
两个多小时的课程精彩纷呈,全程亮点频现。课程结束时,全体同学热烈鼓掌,有学生在弹幕上留言:“萌辣的张老师,讲课好活泼”!大家在对此次课程点赞的同时,也充满了对下一堂课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