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新工业化的中国路径 ——记《当代中国》第十讲

时间:2017-05-02浏览:286

                                                    学生通讯员 周秀云

2017427日星期四1830分在教五—111《当代中国》第十讲如期开始。 今天是马院三个“迷”(工业迷、科技迷和军事迷)一样儿的老师登台给大家讲述中国制造2025的强国梦。

“相信大家对于Made in China并不陌生”,代保平老师的授课正是从“你认为中国制造最牛的是什么?”开始的。同学们积极回应道:服装、华为、高铁、中兴……在对大家的答案进行肯定之后,代老师借新闻标题介绍了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是中国高铁和核电的最佳推销员,而这些正是响当当的中国制造的国家名片。代老师特意举出网友调侃的段子: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885年李鸿章向慈禧太后说道:老佛爷,洋人要来给我们修铁路了! 2015年卡梅伦向伊丽莎白女王喊出了同样的话。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代老师看来出现了工业化的反转,中国已经开始向西方进行了工业输出。既然高铁和核电是中国的国家名片,代老师继续发问“你认为中国的第三张名片是什么?”同学们踊跃提出了:物流、互联网电商、支付宝等等,“但是这本来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根据国资小新的调查,我国的第三张名片答案未揭晓,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有特高压电网……”代保平老师如是说道。国家名片代表的是国家的实力,里约奥运中的“中国制造”,欧洲体育赛事转播中“中国制造”的身影,无一不显示出中国的制造大国地位。

代保平老师带领大家回顾工业化三百年来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变迁。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世界工厂;美国是第二代世界制造中心;日本是第三个制造中心;中国是继英国、美国、日本之后的第四个世界制造业中心,既是目前工业时代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又是当代世界工业链最完整的国家。对于如何看待中国造不好圆珠笔球珠、单反、马桶盖、电饭煲…….代保平老师解释道所谓“中国制造之殇”,他指出任何国家的工业生产体系都存在有限性,无法也不必要生产所有的产品。中国是后发工业化国家,部分产业无法短时间完成技术积累和逆向技术的吸收,同时中国工业化是一种追赶型的进程,它的制造诉求是带有国家意志的。另外特定产业的介入也有一定的风险。

从政策的角度来看,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政府对中国制造的客观定位。是出于现实的考量。中国制造2025是在201558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被称为中国版工业4.0,与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并称为世界三大工业强国战略。它包括一个使命、一条主线、两大方向、三大愿景、四大转型、十大领域。代老师指出中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正是以此为出发点谋划大国到强国的路径。

叶晓东老师继代老师之后对中国的“大国重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叶老师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刺刀图片进入主题。小小的刺刀在没有重工业基础的建国初期生产也十分有难度。叶老师着重介绍了大国重器之航空母舰,他指出航母不仅是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也是国家的政策工具。“巨龙入海”——中国首艘国产航母的正式下水表明中国有足够的财力和军事技术。至于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罗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瓦良格号即辽宁号的前世今生。瓦良格号是美苏争霸时苏联建造的产物。苏联解体之后瓦良格号归属乌克兰在黑海造船厂工待产。1997年神秘的中国商人到乌克兰欲购买瓦良格号,几经周折多次谈判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瓦良格号及其设计图纸。然而在美国军方怂恿下土耳其敲了竹杠,最终在2005年瓦良格号到达大连造船厂。由此可见中国的航空母舰之路也并不是坦途。至于大国重器之货运飞船,叶晓东老师十分骄傲的讲述了“天舟一号”和“天宫二号”的成功牵手表明中国货运飞船在物资运行能力上不逊于美俄,也表明中国空间站的建造前进了一大步。

代保平老师继续讲述中国制造的明天,他认为三大优势助推制造强国梦。其一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中国可以集人力、物力、财力与一体,政府推动实现工业化的强国战略。其二为人力优势。代老师从中国的航空航天人才的储备来解读,中国的科技人才的基数领先于世界,这是我们的优势。其三是后发优势。由此我们可以借鉴吸收其它国家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中国制造2025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局面,新工业革命的中国路径将会助推强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