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谭绍江)11月3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圆桌论坛。论坛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叶晓东主持,马院党总支书记刘薇、副院长丁银河、涂爱荣与全体教师与会。
本次活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圆桌论坛的第一期会议,专程邀请到了多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做学术报告,为马院传经送宝。第一场报告由中南民族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徐柏才教授主讲,主题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念初探”。徐教授从四个方面扼要阐述了他对这一主题的思考。一是“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涵盖了价值定位、目标愿景、关键要素、核心要义、基础保障和根本保证等内容。二是“铸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包括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发展状况的国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正确认识各民族共同开疆扩土、共同团结奋斗的历史主流和正确认识我国民族问题及其特点,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三是“‘五个认同’教育的思想”,包括伟大祖国认同是前提和基础、中华民族认同是核心、中华文化认同是根本、中国共产党认同是关键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是归宿。四是“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相关论断的基本特征”,包括把握历史发展趋势、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思维、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站高望远的宏观视野和为各族人民谋幸福的爱民情怀。第二场报告由《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刘曙光教授主讲,主题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与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刘教授从四个方面展开报告,一是梳理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这一范畴生成的内在逻辑。二是对“中国特色”这一范畴的再追问,总结出国家利益至上、取决于国家硬实力、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对立统一和话语权实质在于创新等特征。三是探讨“中国特色”的动力和源泉,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古今中外的对立统一和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统一等内容。四是拓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价值,主要包括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为世界治理国际关系提供中国方案和综合创新、回馈世界等内容。第三场报告由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项久雨教授主讲,主题为“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一带一路’视域思考”。项教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他对于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反思,强调要注意如实反映中国的发展状况、凝练总结中华文明的中国特色和坚守立场站位等三方面的问题。他还提出了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应对策略,分别是在打造多元化主体上谋思路,形成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新格局;在创新内容与形式上谋思路,增强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吸引力;在关照多样化受众上谋思路,注重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精准性;在拓展形象化群体上谋思路,提升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有效性。第四场报告由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阎占定教授主讲,主题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相关问题”。阎教授结合他自身的工作实践与思考,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如何做好马院工作的经验建议。一是明确目标,认真谋划,增强信心。二是把握机遇,用好政策,推动跨越式发展。三是围绕核心抓关键,抓住学科点建设的牵引力带动作用。四是遵循学科发展一般规律,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第五场报告由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梁建新教授主讲,主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路径”。梁教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影响力提升的基本经验。一是夯实文化软实力耐以生存的硬桩基——经济政治实力;二是提出并突出“文化自信”理念;三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四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注重探讨其内在逻辑、普遍方式和自身特点;五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是切实担起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
此次论坛嘉宾云集,高见迭出,为全院教师提供了一场极为丰盛的精神盛宴。既让全体教师熟领略了当前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前沿内容,为即将展开的国家社科基金申报活动启发了思路,也对大家涵养学术,推动自身和学院教学科研工作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