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李红梅)6月12日,为深入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我院和外国语学院共同举办第27期“积思讲坛”,特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主持人、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张亮教授做了题为《关于西方“马克思学”的当代中国省思》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副院长谭绍江主持。
张亮教授的讲座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一是重新凝聚西方“马克思学”定义域的当代中国共识;二是全面把握西方“马克思学”潮流演化的复杂机制;三是西方“马克思学”学术史流变及其当代走向的再测绘;四是客观评价作为学术传统的西方“马克思学”的学术史地位;五是结语,即奋力开创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新局面。
在第一部分,张亮教授以“马克思学”在西方的定义和影响为历史语境,分析和阐述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在西方“马克思学”问题上的探索与争鸣。他认为,如今,源于西方的“马克思学”已经更多地成为了一个当代中国问题,在中国语境中,它反倒能够得到比在西方更彻底更充分的观察和认识。西方“马克思学”的中国定义域也已经在这些年来大多数中国学者的最大认识公约数中凝聚了出来:西方“马克思学”是指19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学院派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生平、著作、思想的学理性研究。
在第二部分,张亮教授分析了西方“马克思学”潮流演化的四个影响因素:一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态势及其与资本主义的斗争形势是决定西方“马克思学”潮流演化基本走向的社会历史力量;二是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传播构成了推动西方“马克思学”潮流演化的基础学术支撑力量;三是西方学院传统及其流变与同时期西方“马克思学”的潮流演化具有联动关系;四是突发的历史事件有时候也能够对西方“马克思学”潮流演化产生剧烈的扰动。通过分析这四个影响因素,张教授认为,西方“马克思学”130余年的发展历程是在复杂的震荡涨落中呈现出来的演化趋势,要想真正理解它,就必须既在学院之中更在社会历史之中完整把握其主要影响力量。
在第三部分,张亮教授对西方“马克思学”进行了学术史分期。他将西方“马克思学”百卅学术史分为五个阶段。他认为,19世纪90年代至1917年十月革命前是西方“马克思学”在黑暗中悄然萌发的“史前史”阶段;1917年十月革命后至1947年冷战开始前是西方“马克思学”的形成阶段;1947年至1991年的冷战时期是西方“马克思学”发展的“黄金时代”;1991年冷战结束至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前是西方“马克思学”的退潮期;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西方“马克思学”则进入了一个可能迎来实质性重组的机遇期。
在第四部分,张亮教授以辩证处理政治与学术、整体与个别、内与外三对关系为原则,对作为学术传统的西方“马克思学”的学术史地位进行了客观评估。他认为,西方“马克思学”是且仅是全球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学术共同体的一个重要成员、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规范性方法的先行者、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发展史上的重要提问者、是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编辑出版的重要参与者。
在第五部分,张亮教授做出重要总结,他认为,今天站在中国立场上重新审视西方“马克思学”的根本目的是希望以之为镜鉴,更好地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即奋力开创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新局面,努力将中国建设成为全世界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新中心。而全世界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新中心必然是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为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研究;二是持续加强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的编译出版;三是注重发掘、构建中国自身的马克思恩格斯学术传统;四是保持与其他研究传统的交流对话。
张亮教授的讲座视野开阔,资料丰富,观点独特,为我们了解19世纪90年代以来,中西方各派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生平、著作、思想的学理性研究提供了详实资料和全新的视角。张亮教授在讲座中还穿插讲述了的自己学术经历,为听众如何做一名真学者、好老师提供了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