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思讲坛第十二期——王建国: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新型政党制度

时间:2020-06-27浏览:1634

(通讯员:冯连军  审核人:涂爱荣) 6月27日下午,第十二期积思讲坛(线上)顺利召开,主讲嘉宾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建国教授,题为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新型政党制度:一个比较的视角”的专题报告。论坛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涂爱荣教授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职工新时代思政金课联盟成员单位师生集体与会

王建国教授首先分析了西方政党制度的三个逻辑前提:一是从发生学角度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的多党或两党代议制民主是国家先于政党而诞生,政党只是民主发展的结果或工具,政党轮替对国家体制而言没有结构性的危险;中国的逻辑与西方不同,政党先于国家而存在,国家权力统一于执政党的领导之下,一定意义上是“党和国家一体”的关系模式,因而执政党的结构和国体、政体结构呈现出同构的特点,政党轮替是有结构性风险的。二是从价值理念的角度而言,西方成熟的两党制或多党制,主流政党有共同认同的价值理念,即意识形态认同。一旦缺乏国家核心价值理念的感召与凝聚,国家就会处于精神涣散的状态,多元竞争式的民主无法存在。三是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而言,西方民主的基础是宽容、妥协的政治文化。政治妥协是西方政治制度内生的、必然的政治现象,是该制度下自然生长而成的一种政治精神;中国人在政治领域几乎没有妥协文化,尤其是传统社会所呈现的“一与多的统一,集中与分散的统一”导致现代国家建构需要多元一体格局的维护与巩固。

其次,对如何克服现代化过程中的“亨廷顿问题”这一问题,王建国教授认为,只有进一步整合力量、整合资源,抓住关键领域,在追赶中超越,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而克服这一难题的关键的是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新型政党制度。

最后,王建国教授结合古今中外的各种案例指出,这一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也是实现“中国之治”的最大政治优势。

王建国教授分析了中外政党制度的生成逻辑、现实条件和适用范围,阐释了新型政党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整场报告脉络清晰、逻辑严密、内容丰富,为与会师生有关新型政党制度的教、研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