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圆桌论坛第五期——马克思正义观

时间:2019-10-14浏览:1059


(通讯员:巨英  审核人:涂爱荣)20191014日,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圆桌论坛第五期活动邀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广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兼哲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臧峰宇教授。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涂爱荣主持,院长叶晓东、副院长丁银河和部分教师参加。


王广研究员的主讲题目是“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正义的多重面相”,他以自己自博士以来对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解和研究,首先对马克思正义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的研究难点和有待研究的问题。他指出,在《正义之后》,研究者们仍然需要从经典中解读马克思对正义的批判以及批判的目的,并且阐释了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架构,认为正义观念嬗变的总根源是生产方式的变迁。接着,他全面梳理了马克思视域中正义的多重面相,他认为,在日常社会交往层面,正义是不偏不倚的“简单的道德”;在无产阶级的利益层面,正义是革命义愤;在经济科学研究层面,正义是“社会燃素”与“征兆”“觉悟”。

针对王广研究员的演讲,臧峰宇教授做了名为“马克思正义论的实践逻辑”的回应。臧教授指出,与马克思正义论有关的讨论主要始于罗尔斯的《正义论》,在其后学者们的回应中,英语学界围绕马克思正义论展开的学术争鸣从道德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出发点构成了“马克思问题”。接着,他从自己的相关文章出发,环环相扣,分析了马克思正义论的实践逻辑。他指出,马克思在多数情况下使用的“正义”是一种法权概念,主要停留在形式正义层面。同时,对正义论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他特别强调在研究马克思正义观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个事实和价值的辩证法,即在一个社会生产方式内部都存在一个正义观。由此,他引出了马克思正义论的问题域:研究道德有效性时有没有道德评价?是否能超越分配方式讲正义?新时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处理各领域公平正义问题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王广研究员和臧峰宇教授引经据典,从理论上对马克思正义观层层剖析,从实践上阐释了马克思正义观的实践逻辑,部分教师就此与两位专家进行了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