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湖北日报 2019-5-14 )
现场拉奏小提琴曲、从“30后”到“00后”同台大“揭秘”、快闪视频大放送……提前一个礼拜,湖北经济学院思政课《当代中国》公众号“26度课堂”上全校公开课即将开展的消息转爆朋友圈。
26摄氏度,是人体最舒适的温度。如何把课堂最舒适的温度传达给学生?
5月9日晚6点30分,湖北经济学院二号报告厅,500人的讲堂座无虚席。《当代中国》第六季第十一讲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校公开课《我和我的祖国:同心同行》即将开讲。
如何亲近宏观的时代——
小明和祖国的故事
台上,数媒Q1741班学生胡绮雯缓缓拉响小提琴曲《我和我的祖国》,躁动的礼堂顿时安静下来,大家翘首期盼,等待聆听小明家族“未完待续”的故事。
“2019年,小明22岁,新中国也将迎来70周年华诞。小明即将毕业,他对自己的毕业去向充满信心……”主讲的是信息管理与统计学院党委副书记商守卫老师,2017年小明家族的百年变迁史诞生。
用理论讲宏大的思政课,就像往桌子上撒豆子,滚落到地下的更多。大时代似乎很宏大,但当拉近与自身的距离,小人物也是大时代的参与者。
“以宏观说宏观,学生很难理解。”商老师介绍,小明家族的故事源于两年前学习“十九大”精神,四代人的不同命运与党和国家的时代背景交织在一起,国家繁荣富强,家族的生活也日益改善。
“每一代人的命运都是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一个缩影。”人力Q1741班姚宇佳说,感觉自己就是小明,与时代同频共振。
小人物似乎渺小,但当拉近与时代的距离,大时代也是无数个小人物的力量迸发。
“《我和我的祖国》为何唱响2019?”“新中国‘新’在哪里?”“共和国的70年怎样影响了世界?”讲课还未开始,马克思主义学院代保平副教授一连串抛出三个问题。今天,他要给学生们讲“改变自己,影响世界”这个专题。
坐在第二排的工程Q1742班陆婷陷入沉思,以往,她并没有主动去探究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生日当天很多人会注重仪式感,对过去一年进行反思,对新一岁进行憧憬。”代老师层层引导,“歌唱《我和我的祖国》也是一种仪式感,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国家在总结过去,明确目标,凝聚力量。”
小叙事切入、诙谐互动、轻盈话语、温情对话,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也拉近了学生与时代的距离,像给光滑的桌子铺上了一层纱,滚落的豆子少了很多。
台下,大家点头认同,奋笔疾书。“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宽了,更进了一步。”陆婷说,因为《当代中国》,她开始关注时代发展就像关注自己的成长一样。
如何走进遥远的历史——
多师同堂各抒己见
《当代中国》单就主题来看,很容易被贴上隔空叙事、一个人的独角戏这样的标签。思政课要有实效,必须走进历史,读懂时代,读懂中国,读懂学生。
88岁的刘永兴爷爷和他老伴儿是场外特邀人员,他们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老兵。公开课上特别设置了访谈环节,听不同时代的人“揭秘”共和国、家乡、学校、个人那些事儿。
“经历过战争的颠沛流离,才知道和平的可贵。”“国家强大,个体才有安全感。”“国家富强了,我自豪啊!”刘爷爷不时冒出几个“金句”,逗得全场大笑、叫好。
“仿佛回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那段光荣与沧桑共存的岁月。”经济学类Q1841班王浩宇说,透过老人们的讲述,感受到了建国的欣喜、落后的无奈与奋进。
“恢复高考后,六个兄妹上了大学,改变了一辈人的命运。”“改革开放后,家里开了个小卖部,家庭经济实现了质的飞跃。”“70后”马院教授涂爱荣自爆家族奋进史,同学们放下笔,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哄堂大笑。
“三人行必有吾师。除日常教学老师外,不同背景的‘场外人员’对增强课堂的粘性、张力和活跃度都是有益尝试。”代老师介绍,深度主持、深度访谈、主题讲述、主题演讲等,老师们都经过无数碰撞、排演,为的是赋予主题灵魂,穿插视频播放、旧照片展示、小提琴独奏、大合唱等元素,《当代中国》才有了“网红”体质。
“访谈形式很不错,谈话轻松,蕴含深意。”“父辈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他们也在用实际行动回馈家庭、报效祖国。”“不同时代人的讲述,感受到他们那段岁月的时代脉搏。”课件上,同学们的感想弹幕“刷屏”。
在《当代中国》课堂上,有一个助教神器“雨课堂”,同学们用手机发送弹幕,提问、答题、讨论与发表感悟。
“学生亦是老师。根据大家的提问与感悟进行延伸性讲述,现场邀请同学们进行观点表达。”台上,冯连军老师早已练就了临场应变能力,俨然一名电视访谈主持人。
财政Q1843班傅玉叶在礼堂站了两个多小时听课:“认识到思维的多样性和可能性——这是《当代中国》给我最深的感受,这堂课蹭得值。”
此时,已是晚上9点多,预计两个半小时的公开课还在继续,气氛仍未消减。2019年湖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烹饪Q1641班沈思静缓缓走上台,以“00后”的视角分享“民族复兴 我辈有责”……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婧 通讯员 朱宝林)
责任编辑:雷龚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