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述评(9月)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1-09-30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国内外学界对这一创新理论成果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国内主要围绕这一思想的理论渊源、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框架内容、逻辑建构、影响和地位、理论特色、科学方法论、语言和文风特色、具体涉及领域等九个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国外主要围绕这一思想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和时代价值等三个方面展开。

一、国内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九个方面研究述评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

作为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首要问题,学术界对这一思想的理论渊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在研究中都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

在具体研究中,有的学者侧重于从马克思主义的谱系中来研究这一创新理论。比如郭云泽、刘同舫就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视角,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继承,充分彰显和释放出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真理的力量。

李永进则从这一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方面进行了研究,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体系、价值体系、话语体系等三个方面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具体表现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活的灵魂;发扬了毛泽东思想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致力于为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致力于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价值取向;吸收和借鉴了毛泽东思想的诸多概念表述。

肖贵清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进行了阐释,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实现了对党的指导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何毅亭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先进文化继承方面对这一思想的理论渊源进行了深入研究,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

甄占民围绕对国外有益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认为要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来龙去脉和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必须将其放入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来”和注重对国外有益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的“外来”中去理解,其中“本来”是根是灵魂,“外来”是集大成之养分所在。

(二)习近平新习近平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要深入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必须对其时代背景进行深刻把握。

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从这一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现实和实践基础来进行研究,比如江波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现实基础是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点;重要依据是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外部条件是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和主流。

田克勤从现实的世情、国情、党情和我们党治国理政面临的一系列新挑战来研究这一思想的时代背景,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世情基础是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的国际担当;国情依据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总依据,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总任务;党情基础是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各种挑战,坚持不懈地推进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有的学者还将这一思想放入更为宏观的历史背景中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来把握这一科学思想产生的必然性。比如林建华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可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党的发展史上来理解,即是进入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进入到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是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是中国共产党演绎了建立政党、取得政权、开展建设三部曲之后寻求永续执政的时代。

还有的学者从新时代改革开放实践的视角进行研究,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时代课题的回应,是改革开放实践的时代产物。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框架内容

党的十九大明确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即“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在具体研究中,学者们对主要框架内容的概括呈现多样化。

一部分学者以综合性概括方式来对这一思想的框架内容进行分析,这种研究方式实际并不考虑这一思想各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张传鹤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由“九论”构成的,分别是论指导思想、论理想、论新时代、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军队和国防建设、论国家统一、论外交、论党的建设等。

还有一些学者从这一思想隐含的理论线索中来分析其框架内容,但实际上这种隐含式的分析方法并没有给这一思想以层次性的说明。比如韩庆祥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有主题目标、价值导向、总体方略、发展动力、法治保障、军事保障、国际环境、政治保证等八个方面的内容。

还有一些学者由于着力点不同,给予了其他方面的概括,如曹立、公丕宏、公丕明等人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其主要内容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和政治保证等构成。

有部分学者跳出概括式的研究方式,尝试从这一思想所内含的内在层次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比如尚庆飞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为三个层面的内容,即精神支柱是坚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论”;价值旨归是坚持“人民主体论”;顶层设计是建构“科学布局论”。邸乘光则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一个科学体系,其内容框架大体包括“八个明确”的基本思想理论、“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针方略和具体理论政策内容等三个层次的内容。

另外,还有学者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提出的一系列创新性话语来概括这一思想的主要框架内容。比如李堃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内容包括了奋斗目标,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展主线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重要保障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外交举措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等。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建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按照一定体现规律性的逻辑线索建构起来的,对其进行深入逻辑构建研究是从整体上对其进行把握的关键。国内有学者在分析这一思想各个组成部分关系的基础上来研究其逻辑建构。

比如李建德、王海山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在这一思想体系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五大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时代强军思想、新型国际关系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和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分别是逻辑起点、逻辑主题、逻辑依据、逻辑枢纽、逻辑核心、逻辑展开、逻辑延伸、逻辑拓展、逻辑主线和逻辑统领。

还有的学者从整体性发展、规律性演进的视角对这一思想的逻辑建构进行了分析。比如韩庆祥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回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发展变化的新任务,体现了时代逻辑、文化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

包心鉴则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体现出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规律,这一规律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深厚文化基因和历史文化踪迹的有机统一,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另外,还有学者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研究这一思想的逻辑建构,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结构包括了两个内在相互联系贯通的部分,即党中央强国方略和构建中国与世界命运共同体思想,这两个部分即相互独立,又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地位

从理论的影响和地位来看,学者们经过研究普遍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创造性发展,是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的延续,即它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但在具体研究中,侧重点有所不同。

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发展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行动指南等方面来进行研究,比如孙发平、王亚波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邹之坤、王艺琳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价值和意义在于,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诉求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必然逻辑结果和重大理论创新。

有学者从更为广阔的视野出发,探究这一思想的世界意义,即从为发展中国家和人类整体文明发展提供新借鉴方面进行研究。如韩庆祥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上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尚庆飞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深化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普遍规律的认识,也深化了后发国家对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色

理论特色体现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品格和价值取向。近年来,学者们多维度地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色。有的学者以整体概括的方式总结出这一思想的理论特征。

比如张世飞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秉持科学理论、使用科学方法、顺应时代潮流、经受实践检验的有机统一。辛向阳认为,磅礴的政治大气、强大的自信底气、浓浓的民众地气、乐观的世界朝气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体现出的理论特色。周正刚认为,主题的鲜明性、理论的系统性、思想的科学性、内容的开放性、实践的指导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特质。

有的学者采取了单维概括的研究方法,即首先总结出这一思想一个最鲜明的理论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研究。比如龚少情、齐卫平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就是使命自觉,集中反映在这一思想所具有的坚定而远大的奋斗目标、深切的忧患意识、直面问题的政治勇气以及以身许国的责任担当上。石云霞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的弘扬,具体表现为坚持与发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原则。

除上述研究之外,储峰、张希中还从“真”“善”“美”出发概括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征,主要表现在:“真”体现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深入把握;“善”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美”体现了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美好理想目标的追求。

(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方法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而且也是科学的方法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所必须坚持的根本方法。

大部分学者都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有机统一中进行研究,其研究的差异性表现在概括内容上有侧重、范围上有不同。比如贾立政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实事求是、问题导向、从历史认识未来、实践认识论、全球视野等科学思想方法。张士海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方法论原则上坚持了三大结合,即中国立场与世界眼光相结合,理论继承与理论发展相结合,科学阐释与整体建构相结合。张海波、秦书生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具体体现在:强调应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坚持运用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分析和处理社会发展的难题;坚持实践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形成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合力等。

除了这些研究之外,还有学者对这一思想的某个最重要的方法论进行深入研究,比如鲁品越从总体性辩证法这个角度研究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指出,这一方法论全面而精准地把握了社会总体和各个方面的矛盾及其辩证发展规律,具体体现在习近平关于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矛盾和发展理念与发展目标的思想以及以“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为总纲的治国理政思想上,是习近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使命的科学反映。

(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语言和文风特色

马克思主义将通俗化的语言风格作为实现大众化的根本要求。学者们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语言和文风特色进行研究后得出,这一创新思想使理论的真理力量和语言的神奇力量实现了有机统一。

有的学者从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出发来进行研究,比如瞿久淞、靳书君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引经史子集充实话语载体,援经典故事丰实话语素材,用民俗谚语夯实话语根基,打造出了一套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激发和恢复了中国语言文字独特的魅力和优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话语基础。

有的学者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角度进行阐释,如司春霞、张志勇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重要讲话所蕴含的主要观点简洁明了,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寓意深刻、内涵丰富,让人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用得上,成为大众热议和传播的经典语录,形成了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语言风格,影响着社会文风、学风以及官方话语,形塑着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和根本遵循。

还有的学者以习近平同志所作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语言为研究对象,认为以自信为情怀的语言特色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重要特点,这一报告的语言既深刻又富有激情,洋溢着坚定的自信情怀,激荡着振奋人心的力量,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这一系列奋斗目标的笃定与执着。

有学者还从譬喻的角度研究了这一思想的语言和文风,指出,这一思想在话语实践层面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善用譬喻是其话语体系的重要特点,充满着话语魅力,如道路选择与“穿鞋子”、久久为功与“钉钉子”全面从严治党与扎紧制度“笼子”、寄语青年人与“扣扣子”以及和平崛起与“狮子”的譬喻等等。

(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涉及领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涵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方面,因此全面系统地学习、理解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深入理解这一思想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目前学术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各领域展开了诸多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从经济层面进行研究。赵凌云、杨晶晶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一个总体性的经济工作思想体系,其内涵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的领导方式、根本立场、大局思维、体制构建、宏观调控、战略运作以及工作方法等七个重要方面。这七个方面的问题从理论上破解了发展道路、利益关系、发展形态、经济体制、总量平衡、发展动能、发展持续性等七个关键问题,有利于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避免出现颠覆性错误和重大失误。二是从文化层面进行研究。朱鸿亮、鲁宽民从文化建设的基础、主题、目标、理论特色等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进行了研究,强调发展性和系统性是这一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三是从“四个伟大”方面进行研究。齐卫平认为,要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新的历史性飞跃、促进中华民族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等方面,来理解“四个伟大”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间的内在关系。四是从党的建设层面进行研究。李斌雄指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所取得的一系列显著成就和党的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是习近平新时代党的建设思想的逻辑起点,这一党建思想的新方略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五是从政治哲学层面进行研究。炎冰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哲学意蕴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一科学思想包含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价值;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以“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为方略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想;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新时代的奋斗目标的政治理想等等。

(十)述评

以上九个方面基本可以反映出当前学术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当然还有一些学者从法治、意识形态、互联网治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一些具体方面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虽然当前学术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学术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梳理近期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国内很多学者的研究政治性特征较强,学术性阐述和论证不足,因此,为了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走向深入,必须坚持政治性与学术性的有机统一,以政治性加强对学术性的引导,以学术性阐释和论证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民至上的政治价值追求。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要坚持政治性与学术性的有机统一,对这一思想作出更加系统的学术建构、更加深入的学理阐释和更加准确的学术表达。

二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方法还有待改进。从目前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术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呈现一定的碎片化现象,视野仍囿于某一学科范围,尚不够宽广,因此,亟须借助哲学社会科学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坚持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思路,立足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有机统一,对该思想进行宏观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研究与把握。

三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问题解决的现实性研究有待进一步增强。要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和实践的产物,所以,对这一思想的研究也就必然地包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规律性的研究。因此,在研究中要紧扣时代之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聚焦新时代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集成、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思想集成、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思想集成、世界历史进程和现代化实践的思想集成、中华历史文化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集成等大视野出发,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这一立意高远、博大精深的重要思想”,着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服务,不断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四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独特风格阐释不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独特而鲜明的风格,这种风格也是习近平同志独特的经历和思想性格的反映。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要深入研究这一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实践中锤炼出来的为民情怀、坚韧意志和执着精神,以及治国理政的雄才大略等,通过把理论的研究和领袖人物的生平研究结合起来,进一步开阔研究视野、拓展研究领域,为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国外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个方面研究述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提出以来,便引发了国外媒体、学者和政界人士的关切,出现了一系列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成果。本文对这些成果进行了梳理,期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从而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该思想的了解。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1.关于历史背景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政治研究和预测中心主任安德烈·维诺格指出:“中国当今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迫切需要新的行动指南,赋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高理论地位,将其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指南,是中国共产党为完成其历史任务所制定的全党动员方针合乎规律的发展。”英国《卫报》20171024日评论指出,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宣誓将领导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拥有国际势力和影响力的‘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需要新的行动指南”。巴基斯坦学者哈斯涅·贾瓦德指出,“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繁荣和兴盛离不开强有力的领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它回答了如何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制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接下来数十年时间里“指导中国发展的新时间表和路线图”。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使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充满自信。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重要国内背景。英国广播公司(BBC20171025日发表评论说,“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及控制着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消费市场”,使习近平和中国人民有能力也有信心实现中国崛起,并认为该思想的产生“意味着他和他所领导的党拥有引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强,这成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一大国际背景。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全球安全研究中心的布瑞恩·G·卡尔森认为,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宣告中国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不仅准备增强它在地区的作用,还要更好地在世界舞台上发挥它的作用”。美国国家亚洲研究局高级研究员威廉·C·麦克希尔分析指出,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上宣布中国进入了发展的历史转折点,“习近平和他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会带领中国进入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会向世界提供“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面临严峻挑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又一国际背景。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171019日评论,“当西方民主面临严峻挑战,美国全球领导地位下降时”,习近平提出的“中国道路”对于其它国家来说是一种选择,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使他成为了中国自毛泽东以来最强有力的领导人”。

2.关于理论背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也是该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巴基斯坦著名记者和评论家伊姆蒂亚兹·阿拉姆20171123日发文说,“中国共产党的最初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了党章”。美国《外交官亚太实事杂志》20171025日发文指出,邓小平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邓小平将市场经济运用于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前所未有的增长。”现在习近平已发出信号,要进一步发展邓小平理论,“并运用于新时代的中国。”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上提出了新的指导思想。现在,“中国告别了邓小平时代,进入了习近平时代。”以上观点疏忽了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第二种观点更是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同于邓小平理论的倾向,这就割裂了该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性。

国外还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前几位领导人的理论进行了比较。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太平洋论坛研究员尚·达克沃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邓小平理论作了比较,得出了四点不同:“第一,习近平强调更平衡的经济增长,邓小平则提出了‘早期和共同富裕’的思想,意味着先使少部分人富裕起来,从而再使所有人富裕起来;第二,习近平会更加注重产业创新,而在邓小平时代,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基于廉价劳动力的低质量商品生产;第三,习近平在第二任期间将强调法治,而在邓小平时代,法治建设较为滞后;第四,中国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而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则奉行‘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华盛顿邮报》驻中国首席记者西蒙·丹耶尔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别同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了对比: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是“革命以及国家建设”;邓小平理论则强调“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成为全球经济强国的道路”;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包括“国家治理和民族复兴”。美国《大西洋》杂志20171026日发文评论,习近平“坚持了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添加了“他自己新的观点,那就是新时代”,而且认为“中国现代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时代:毛泽东时代、邓小平时代、习近平时代”。这种划分方法准确性仍待商榷,不过从侧面反映了国外对新中国几届领导人影响力的看法。

部分国外学者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中国前几位领导人的理论进行比较时存在明显的偏差。如美国社会学家萨尔瓦托·巴邦尼斯认为,胡锦涛提出了“和谐社会”,其含义是“信任政府、不抱怨及人人和谐相处”,“胡锦涛后来将和谐社会拓展为了和谐世界”。习近平则不强调和谐,他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南中国海岛建设,反映了习近平采取扩张性的外交政策。这种观点明显与事实不符,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以较大的篇幅阐明了我国的和平对外政策,强调“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可见,新时代我国仍然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而不是采取所谓的扩张性外交政策。

总体上讲,国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背景进行了一定研究,其分析基本上是客观和符合实际的,但也明显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在研究其产生的国内背景时,国外的分析往往比较简单,虽然指出了中国进入了新时代,需要新的行动指南,但是没有详细分析我国哪些方面表现出来了新的时代特征,仅有的分析也只是从经济层面展开。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方方面面都表现出来了新的时代特点,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思想文化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态文明发展、军队建设增强等等方面。因此,国外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国内背景的研究尚待拓展。第二,国外在考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时,忽视了该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源”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沃土,该思想能够博大精深,充满感染力和号召力,离不开它立足于“本来”,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第三,忽视了习近平的个体智慧对这一重要思想形成所做的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虽然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习近平作为主要的创立者,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习近平长期的从政历程不仅涉及党政军各个领域,还经历了村县市省中央各级岗位,这种丰富的从政经验和工作阅历,为习近平深厚的理论功底打下了扎实基础,是这一思想产生的重要来源和重要背景。而国外在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时,基本上没有分析习近平个人智慧所发挥的作用,更没有分析该思想与习近平在各级领导岗位上的讲话及实践的内在联系。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什么样的内容,是国外研究的重点,综合目前国外已有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阐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阐释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勾勒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路线图”。日本《朝日新闻》20171019日报道,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一项长期愿景,“即在中共领导下,到2050年,将中国建成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与欧美的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相区别的‘中国模式’推进富国强兵,描绘出建设适应新时代强国的蓝图。”巴西中国研究与商务中心执行长罗尼·林斯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将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富强之路、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梦的坚实保障”。英国《卫报》20171024日评论,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梦”,通过“实现国家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将获得更高的国际地位”。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认为,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的报告“确认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到2050年成为发达国家的更大目标之间的联系”。到2035年,“中国将成为一个‘中等繁荣国家’”,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一个发达国家,并在所有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的领域——经济、治理、科学、技术和文化领域——成为全球领袖’”。这种观点过分抬高了中国未来的国际地位,虽然我们的目标是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所有重要领域都能成为全球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国外普遍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能够实现的,并提出了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经济基础。巴基斯坦《每日时报》发文指出,“中国经济总量达到11万亿美元左右”,“强劲的国内消费,稳健的工资增长,城市就业机会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支撑了中国经济奇迹般地增长”,这使中国有信心实现民族复兴。《印度斯坦时报》20171023日评论,“在过去5年时间里,习近平强调‘中国梦’”,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使其合法化了”。“中国经济目前位于全球第二,很容易发展成全球第二强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将会成为超级大国”。英国《金融时报》发文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平稳,同时欧美受到经济民族主义崛起的重伤,中国共产党的信心飙升。”第二,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有力领导,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了可能。英国驻中国BBC总编辑嘉莉·格雷西认为,中共十九大的召开“意味着习近平和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具有领导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权力”,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经济将在未来十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华盛顿邮报》驻中国首席记者西蒙·丹耶尔指出,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这一举措将使习近平成为数十年来最有权力的中国领导人,并强化了党对社会的领导”,将使中国“成为世界舞台上的超级大国”。

2.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的第一条,说明了其极端重要性,这成为了国外十分关切的问题。墨卡托中国研究院公共政策与社会研究部主任古思亭认为,习近平强调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他的意思是只有在权力更加集中的情况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的生活质量才能提高。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0171024日评论说,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将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目标“只能通过共产党不可撼动的领导来实现”。新加坡《联合早报》20171028日发文评论说,“对中共而言,因党建弱化、党的领导不力而导致腐败问题严重,可以直接导致中共面临执政危机”。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根本目的是要加强党对反腐败斗争的统一领导”。这种观点将问题过于简单化,习近平强调“党是领导一切的”,不仅是为了加强从严治党,还包括其它很多重要目的,很难将其根本目的归为加强对反腐败斗争的统一领导。

3.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成为了国外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着眼点。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S·罗奇认为,社会主要矛盾是“用以提出亟待解决之根本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概念”。“这个主要矛盾的重述清楚地展现了关于中国国家视野的一个重大变化——从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再到一个旨在成为强国的逐渐富裕社会”。德国之声电台网站1025日报道,习近平强调新的主要矛盾,“对不熟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人来说,这听起来有点难懂。它的大致意思是,加强机会的平等和环境意识将取代不惜一切代价的增长。”韩国《中央日报》20171020日报道,习近平在十九大上提到“‘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出现了新的矛盾’,将‘发展不平衡’定义为中国在解决温饱问题后的社会主要矛盾。这意味着,在他第二届执政期间,将把工作重点放在消除严重两极化和地区间发展差距的问题之上”,这一做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平等”思想。

4.重视强军,把人民军队建设为世界一流军队

强调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世界一流军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对军队发展的注重,引起了国外的关注。美国社会学家萨尔瓦托·巴邦尼斯认为,民族复兴和军队力量具有紧密联系,习近平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解放军的绝对领导”,“把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为能够保卫中国的世界一流军队”,目的是“增强军事力量,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在题为《十九大军队与国防建设将有何变化》中报道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18日在中共十九大上作报告时表示,本世纪中叶将把中国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国防与国家安全话题通常在中共代表大会上占有大量篇幅”。该报道还提到,“十九大将提出新的倡议,并强调经济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技术和创新方面”。俄罗斯《观点报》20171019日报道,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预示了中国军队几年后的面貌”。中国的实力让人毫不怀疑,“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计划必将实现。”“到2050年,中国将拥有全世界最强的海军和空军。”

5.大力开展反腐败工作

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严重威胁着党和国家,是党和国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中共对反腐败斗争的重视,亦是国外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着眼点。伊朗对外电台20171018日报道,“鉴于中国政府在党内展开大规模反腐败运动,很多人认为,反腐已进入了一个非常敏感的阶段,继续推进这场反腐败运动需要十九大的坚定决心……习近平在十九大上发表讲话强调,他将坚定不移地在政治、军事和经济各领域继续展开反腐败工作。”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太平洋论坛研究员尚·达克沃认为,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上作的报告表明,“他将继续大力开展反腐运动,同时在中国建立法治社会”,但是,“习近平强调党的领导作用,因而他的法治理念同西方不同”。与此争锋相对的是,有的国外人士从阴谋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习近平领导中共开展反腐败斗争目的在于“消灭政治敌人,从而获得领导核心地位”。十八大以前,腐败是我国社会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大力开展反腐败斗争,是时代所需,民心所向,亦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巩固其执政地位的必然选择,而不是什么所谓的“消灭政治敌人”。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反腐败不是看人下菜的‘势力店’,不是争权夺利的‘纸牌屋’,也不是有头无尾的‘烂尾楼’。”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与国际事务教授罗斯·特里尔在其著作《习近平复兴中国》中也反驳指出,“中国的反腐没有权力斗争,没有纸牌屋。”从中共十八大后到201510月,“中央巡视组已展开8轮、149个地区和单位的巡视”,“实现了全国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中国所有省份均有省部级高官落马”。中共的反腐力度“有力回应了海外甚嚣尘上的‘选择性反腐论’‘反腐减弱论’等臆断”。

总体上讲,国外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进行了解读,但是主要集中在以上五个方面。即便有的国外人士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却仍不全面。比如美国社会学家萨尔瓦托·巴邦尼斯认为,这一重大思想“包含14个关键点”,主要展示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方略”,其内容涵盖领域较多,如军事领域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进一步提升军队的战斗力”;社会领域有“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外交领域有“推动欧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带一路’倡议”。再比如美国《号角网》20181月评论说,这一思想是“融合了许多中国文化的思想体系”,它由“14个关键原则组成”,包括:“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法制改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环境保护。”上述两种观点都只提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十四个坚持”,而没有提及“八个明确”。然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不仅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主要矛盾、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等具体理论成果,还涵盖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真知灼见。可见,国外人士的研究视域尚待拓展。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意义

在国外看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中国的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思想为中国前进提供了更加清晰的路线图,也一步巩固了习近平在党内和国内的领导核心地位。俄罗斯科学院东研所政治研究和预测中心主任安德烈·维诺格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经济领域、国家建设、社会生活和对外政策等方面的崭新任务,把这一思想写入党章,有助于提高全体党员在完成这些崭新任务方面的纪律性。”3俄罗斯政治学家亚历山大·阿萨福夫认为:“中共十九大对于中国政治而言是非常重大的事件。人们对它抱有很多期许。因此,习近平的再次当选表明他没有辜负党的信任。他所奉行的方针被视为最符合中国当前利益、最能应对国家所面临挑战的。”伦敦经济学院教授金刻羽指出,“以习近平命名的政治意识形态,是不同于自由民主派的另外一种选择,现在既然得以确立,成为中共思想体系的一部分”,极大地巩固了习近平在党内和国内的领导核心地位,“挑战习近平就无异于挑战中共的信仰体系”。纽约咨询委员会研究小组的中国政治专家裘德·布兰切特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是为了增强习近平在党内的权力、可信度、合法性及权威,以便更有效地推动他认为的中国正确道路的发展”。这种观点侧重于从习近平个人的角度阐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虽然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忽视了该思想产生的其它许多原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国外对此给予了高度肯定。克罗地亚民主共同体总书记、议长戈尔丹·扬德罗科维奇认为:“中共十九大将有助于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图尔克认为:“国际社会从中国支持多边主义和维护联合国权威等举措中获益很多。中共十九大的决策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日本《日经亚洲评论》20171018日发文评论,“随着中共召开十九大,习近平将展开第二个五年任期。中国领导人正处在使中国变得更‘外向’并行使其全球领导力的最佳时机。”美国《华盛顿邮报》20171019日报道,“历届美国领导人热衷于将他们的国家刻画为‘巅峰上的城市’——让他国模仿的,耀眼的榜样。然而中国现在正式将自身打造成另外一颗让世界仰望的‘北极星’,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与美国大相径庭。”

2.对世界的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给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英国广播公司20171025日报道,“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列出的不是未来5年的愿景,而是未来30年的,并且提到一种‘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的社会主义模式。”墨卡托中国研究院公共政策与社会研究部主任古思亭说:“中国的治理方式已经赢得了全球的吸引力,因为巴基斯坦、东欧和非洲部分地区特别容易受到其影响。”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171019日评论说,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于西方民主国家面临严峻挑战,美国国际地位的下降”,习近平所说的中国道路“不仅限于中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是重要选择。埃及金字塔政治与战略研究中心专家艾哈迈德·甘迪勒说:“中国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富强的一条道路,是所有道路中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一条。”印度尼西亚亚洲创新研究中心主席班邦·苏尔约诺认为,这一重大思想“对世界其他国家和政党具有重大启发与借鉴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进一步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巴基斯坦学者哈斯涅·贾瓦德(HassnianJaved)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是为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这条道路与传统权力的轨迹不同,因为中国一直并将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所长乔纳森·沙利文指出,该思想的产生,“表明当下的中国已经从一个专注于内部的国家转变为具有全球利益和全球视野的国家,并且首次释放出了向世界提供公共产品及在全球范围内承担风险的信号”,这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171028日评论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习近平过去五年提出的许多政治概念和口号”,“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和军事强国”,“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有助于维持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与此截然相反,部分国外人士鼓吹“中国威胁论”,歪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有人认为该思想的核心是“通过进一步加强国家军队和扩大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以实现中国的崛起,这是“一个可怕的野心”,西方“应感到忧虑”。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江雨所说:“十九大报告证明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平和、务实和理性,这有助于缓解外界对‘中国威胁’的担忧。”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际事务学院高级研究员胡逸山认为“中国经历落后挨打、‘百年耻辱’的历史阶段,对强国的观念因此更多是期望把自己做强做大,不再被他国欺负。”可见,这并不是什么所谓的“野心”,西方也无需为中国的崛起而感到忧虑。

总体上讲,国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意义的研究主要偏向于现实层面。然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说,这一重大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它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尤其是其主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形成了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可见,国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意义的分析是不全面的。

(三)述评

综上可知,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以来,国外人士就对该思想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探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国外人士从中国社会的新变化、国际地位的提高及理论来源等角度探讨了该思想的形成。二是分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国外人士主要围绕十九大报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军队建设、反腐斗争进行了分析。三是探究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意义。国外人士认为该思想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也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国外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有着许多闪光之处,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该思想的理解。当然,国外的相关研究除了文中已提到的不足之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学理性分析

国外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媒体评论以及对一些学者和政界人士的采访,深入详细地对它进行学术性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在国外较为少见。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国外目前主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成一种政治热点事件加以考察,缺乏对该思想的深度解析和学理性分析。然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还包含极大的学术价值,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对世界有益文明成果的吸收,都是值得进行学术分析、学术探讨的。毕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才一年左右,国外对其认识和研究尚需一段时间。不过,随着中国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拓展,相信国外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术性论文、学术性报告甚至是学术性专著将会层出不穷。

2.缺乏系统性研究和多学科分析

从目前可以查阅到的资料来看,国外人士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侧重于从某一方面展开。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背景、某方面内容或国内外意义等等。可见,国外缺乏对这一重大思想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研究。除此之外,国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角度较为单一,主要偏向于政治学,然而要深入理解该思想,还需要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生态学等不同学科进行分析。

3.研究方法还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国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和解读十九大报告展开的。伟大思想的诞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有其孕育、发展、成熟的过程。虽然十九大报告是探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文本,但是此前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包括他在各级领导岗位上的著作,如《摆脱贫困》、《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之江新语》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都是研究该思想的重要文本。除此之外,这一重大指导思想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十九大后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发表的重要讲话也是研究该思想的重要着眼点。因此,国外的相关研究方法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

4.相关理论分析较为抽象

国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抽象化的表现。比如:国外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但是它在哪些方面具体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国外人士并没有指出。又比如:国外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那么它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哪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需要具体细致地阐释。再比如:国外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那么它为什么会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这同样需要具体解释和分析,而不是抽象地说它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5.部分研究存在不实之处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部分国外人士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时,由于受意识形态、习惯性思维及西方社会舆论等影响,在研究时还要考虑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因此,难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实之处,其中也含有一些错误,特别是在研究我国反腐败斗争和对外政策时,存在较为偏激的观点。这是需要我们警惕和加以澄清的。

 

                      冯连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