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沿问题(9月)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1-09-30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庹震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伟大的历史性互动,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互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相融相通的伟大历史进程。

中共中央党校韩庆祥、陈远章指出,马克思主义“三化”可划分为七个时期:引入与传播期(19171935年);耕耘与收获期(19351949年);探索与曲折期(19491966年);迷雾与负重期(19661977年);反思与涅槃期(19781982年);突破与创新期(19822011年);创新与新飞跃期(2012年至今)。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先驱们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必须坚持“一元指导”与“多元对话”的辩证统一;必须坚持领导主体与实践主体的心心相印;必须坚持基本国情与时代潮流的同频共振;必须坚持文化根基与世界文明的互动融合。

河南工业大学杨卫军指出,百年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包括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开展党内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2.新时代青年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张晓红、彭兴伟指出,党的青年工作的概念可以从对象确定、核心目标、绝对领导三个层面进行理解。围绕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时期所创造的伟大成就,文章全面回顾百年来党的青年工作重心的变迁,在更加具体的历史范畴中阐释党的青年工作的发展演变历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重视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充分发挥青年组织的动员作用、努力塑造意识形态氛围、坚持发展性青年工作取向等党的青年工作的优良传统,以期对现阶段推动青年工作持续向好发展、稳步提升整体成效提供重要的参考。

兰州大学丁志刚、李天云指出,立足新时代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引导青年正确对待和清晰辨识西方治理理论及其缺陷,深刻认知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的科学性与彻底性、适用性与发展性,发掘彰显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的历史底蕴、理论魅力与比较优势。为此,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在“四史”学习和“四个自信”教育中加强理论宣贯,鼓励新时代青年争做“中国之制”的坚定维护者和“中国之治”的积极参与者,切实把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国政法大学马抗美、高莹指出,中国共产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目标发端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先锋分子”,历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社会主义觉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而演化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四有新人”、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虽然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目标内容不同,但“不变”的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目标的内容设置始终彰显政治引领的核心地位;始终聚焦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遵循青年成长规律;始终坚守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共聊城市委党校杨增晖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中,应将赢得青年作为逻辑起点,基于历史逻辑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基于理论逻辑推进国家认同感、基于实践逻辑培养国家责任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基。

3.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研究

长安大学高硕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走向继承与创新的发展阶段。五四运动之后,学界关于传统文化的定位和继承问题进行了两次重要的学术讨论。从传统文化发展视角考察,第一次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定位问题展开讨论,第二次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继承问题展开讨论。两次学术探讨,为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提供了理论根据,开启了五四运动之后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探究之路。继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从时代性、开放性、整体性三个方面给予重视。 

四川大学傅其林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四大理论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因素、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中华文化的阐释和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有其值得重视的是,要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中华文化基因、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结合和推动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的有机融合。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薛庆超指出,毛泽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娴熟地运用于指挥革命战争和治党治国治军,树立了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博览群书、贯通古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丰富的历史智慧和政治智慧;熟悉中国古代经典战例与战略战术,创造性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挥革命战争;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创造性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党治国治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具有传承中华文明的意义,而且具有团结全体中华儿女的意义,还具有实现祖国统一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下,凝聚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立和治理中华民族现代国家的最深沉的“统战基因”。

北京师范大学沈湘平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理论的源头活水,百年党史也是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认识史、结合实践史,新“相结合”的思想有一个孕育、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新“相结合”澄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中华文明与社会主义有着内在关系,中华文明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本质性的品质;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代表着人类前进的方向。

华东师范大学余玉花论述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她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需要结合的中国实际的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酵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文化条件,如提供中国人的价值目标、话语表述、思维模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优劣甄别,用反思性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扬弃的方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合理性地选择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吉林大学付秀荣、于生宗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文化建设的最突出特色就是结合时代的历史任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围绕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激励中华民族凝心聚力向文化强国目标不断迈进。

淮南师范学院朱欣展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探究。他分析了二者之间哲学基础统一、认识观相通、价值目标接近和社会理想契合四个方面的融入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