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动态(8月)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1-08-31

方向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于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完整提出、2012年党的十八大重申,党的十九大提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强调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意识形态功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知网一千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六千篇,时代化大众化六百篇。在三化中,时代化研究得时间较晚,层次较浅,但中国是时代化研究较早的国家。

最新成果:①陶文昭:《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基本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概要:该书对时代化的历史发展、经典作家关于时代化的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关系、中国如何赶上时代等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②冯刚:《传播与超越: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百年历程和基本经验》,《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概要:坚持战略思维,党的领导和系统推进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坚持对象思维,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辩证思维,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做到三个贯通和破立并举;坚持本土化思维,话语体系实现中国化和生活化;坚持创新思维,大众化的渠道和方法不断创新、与时俱进。③刘勇,汤晶:《延安文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概要:延安文艺运动坚守人民至上的文化价值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艺方面的核心特质;延安文艺运动大众化的追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社会性及其在中国语境下所实现的新的文化自觉;延安文艺运动的民族形式建构赋予了文艺民族品格和中国气派,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形式问题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④任丑:《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百年历程的科学文化路径》,《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4)。概要:观念层面的科学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理论支撑,制度层面的科学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制度借鉴,器物层面的科学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技术保障,实践层面的科学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惠民路径。我们要运用科学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

方向2、新时代青年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研究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五观”以外的马克思主义观:新闻观、幸福观、生态观、劳动观、生命观、廉政观、政治观、人权观、正义观、自由观、财富观、群众观、平等观、妇女观等。

最新成果:①熊登榜,王娅:《自然辩证法创新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研究路径为例》,《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137(07)。概要:从历史性梳理、关系化审觉和价值论再造方面对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进行科学梳理,从历史分析与个案研究双管齐下的论域对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批判借鉴,以及从生态视点、生态思维与生态价值由低到高依次进阶的三重维度上对本土语境中的生态理念进行当代建构,以图实现理论与实践、西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视域中的资源整合,将不失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研究路径上的合理选择。②庄忠正、陆君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逻辑构建——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考察》,《思想教育研究》,2021,(06)。概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阐发唯物史观的重要著作,不但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而且呈现了清晰的逻辑构建脉络,即从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出发,把实践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和统一的基础,展现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辩证关系,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态异化现象,指出人与自然的整体协调发展的应然趋势,最终实现自然的历史历史的自然的一致,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旨归。③张艳萍(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关于健康治理的重要论述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健康理念为视角》,《治理现代化研究》,2021,37(05)。概要:习近平关于健康治理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健康理念与当前国内外形势紧密结合的产物。习近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健康理念的相关观点,通过关于健康治理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着力解决新时代健康治理的原因、目标、内容、方式和边界等问题,在国内层面主张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进健康治理,在国际层面倡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有利于推动我国健康治理体系和健康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球健康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方向3、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主要关注和研究的几个维度:

   第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理研究

   第二,把握时代需求、回应时代问题

   第三,优秀传统文化介入新时代社会生活路径

   第四,文化自信基础上自我批判、吸收外来文化

最新成果:①余玉花(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作用》,《思想理论教育》2021,(09)。概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要直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需要结合的中国实际的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酵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文化条件,如提供中国人的价值目标、话语表述、思维模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优劣甄别,用反思性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扬弃的方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合理性地选择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陈方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矛盾及化解之道》,《科学社会主义》,2021,(04)。概要: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并在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中互相推进,但历史与逻辑的进程并不完全一致,主体也不完全相同,性质也不一样。因此,不能只从广义上把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作是一体的,或者说成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不能割裂开来,而应把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看作是一对文化矛盾并努力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