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动态问题(7月)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1-07-30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韩庆祥、陈远章研究了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百年历程的历史脉络,认为尽管各个时期三化形式和内容有所侧重,但不宜割裂开来单个分析,而应坚持精细分析与整体观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三化可划分为七个时期,即:引入与传播期(1917—1935年);耕耘与收获期(1935—1949年);探索与曲折期(1949—1966年);迷雾与负重期(1966—1977年);反思与涅槃期(1978—1982年);突破与创新期(1982—2011年);创新与新飞跃期(2012年至今)。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即必须坚持一元指导与多元对话的辩证统一;必须坚持领导主体与实践主体的心心相印;必须坚持基本国情与时代潮流的同频共振;必须坚持文化根基与世界文明的互动融合。 

北京师范大学冯刚研究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百年历程和基本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成功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四个时期,而且大众化这一实践在主体、受众、内容、渠道、成果方面由于所处历史语境不同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是:坚持战略思维,党的领导和系统推进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坚持对象思维,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辩证思维,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做到三个贯通(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贯通、与当前中心工作的贯通、与学习党的历史相贯通)和破立并举;坚持本土化思维,话语体系实现中国化和生活化;坚持创新思维,大众化的渠道和方法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党校机关党委王欣探讨了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优化策略问题。他指出: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显现出话语文本生活化、呈现方式影像化、传播渠道智慧化、思想渗透隐喻化的新表征,也蕴含着呈现方式上的思想降格与表意歧义、传播过程中的技术迷恋与权威解构、传播效果上的价值隐蔽与浅表消费等新挑战。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应聚焦理论说服力,夯实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聚焦传播影响力,重塑媒体品牌形象;提升受众辨析力,带动接受偏好转向;提升工作解题力,助推思想渗透实效。 

西南大学任丑探讨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百年历程的科学文化路径,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本质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而科学文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中,观念层面的科学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理论支撑制度层面的科学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制度借鉴器物层面的科学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技术保实践层面的科学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惠民路径。提出要运用科学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 

蚌埠学院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陈万军,张饮,重庆邮电大学李文清研究了大数据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遇与挑战。他们指出:大数据带来的思维变革、大数据致使的传播载体和受众人数的变化、大数据自身特有的价值和意义,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处于前所未有的新境况。在新境况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机遇:以海量数据为基础,能够宏观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情况;基于数据模型,可以系统预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态势;思维方式的转变,能够分析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因素。同时也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抉择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2.新时代青年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研究

山东大学武文豪周向军研究了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百年历史流变及演进规律

他们指出:建党百年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紧密结合不同时代条件,聚焦马克思主义观的两大核心命题,进行接续探索和回答马克思主义观发展包括四个阶段,即分别以救亡和图存革命和建设改革和发展强国和圆梦为主题的马克思主义观。这四个阶段的马克思主义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展现出阶段性和连续性相贯通、继承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鲜明特征,构成我们党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安徽师范大学王先俊在“论新时代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指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责任担当,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问题作出了一系列带有原创性的阐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观。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集中彰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内容,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辉煌提供了基本遵循。海师范大学张正光认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彰显了守正与创新、理论与实践、人民立场与阶级立场、科学性与革命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观是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基本看法或观点。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始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首要任务。湖北民族大学邱世兵从教育链视角分析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构建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教育链模型,认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链包含时间流、空间流、知识流、人员流、物质流等基本要素。 

3.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研究

青岛科技大学张瑜在“习近平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一文中指出,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坚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并成功运用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其价值光辉。习近平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传承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追求,以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认知、新境界,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东北林业大学张纯袁琳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的守正创新”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先进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沉淀于民族意识深处,影响民族的文化选择与发展,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长而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和运用的过程,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必将继续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的守正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