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问题(5月)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1-05-31

一、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

 华南理工大学张国启等研究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内涵与实践理路,指出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科学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内涵,应当注重强化政治方向为主导的基本内容,描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精神图谱”;应当注重深化价值导向为标志的发展意图,形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精神秩序”;应当注重凸显发展路向为结构的外化策略,涵养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精神动力”。同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客观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之间的矛盾、协调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与外在动力之间的张力、系统缓解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供给与“个性”需求之间的张力等问题。

浙大城市学院鲁明川等研究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启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重要优良传统与优势所在,其话语体系随中国共产党发展而发展并呈现出不同的历史特征,表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敢教日月换新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团结一致向前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我们都是追梦人”的历史图式和实践反映。梳理党的百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发展历程,概括和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演进规律和经验,对于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楚雄师范学院王春霞研究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问题,指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内生意蕴。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须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并着力于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协同发展、强化问题导向,通过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机制,有机融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聚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不断发展与完善。

二、理想信念

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研究了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问题,指出习近平关于“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的提法具有丰富内涵,科学阐明了确立和坚定理想信念的基本路径。这一路径即“学思践悟”,包括四个环节:一是通过学习打牢理想信念的基础,二是通过思考把握理想信念的真谛,三是通过践行确证理想信念的力量,四是通过觉悟提升理想信念的境界。这四个环节前后相继,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

辽宁大学房广顺研究了中国共产党筑牢理想信念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筑牢理想信念的历史。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基和执政之魂。回溯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筑牢理想信念的历史实践,对于“如何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之‘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代,要始终将理想信念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位,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根本手段,推进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有机结合,用铁一般的纪律为筑牢理想信念保驾护航。

天津师范大学郑太坤对对习近平理想信念重要论述做出了理论阐释,认为理想信念是政党治国理政和国家发展的灵魂、旗帜与向导.而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空前深刻的社会变革,面临许多显性的、潜在的挑战,而这种考验具有长期、复杂、严峻的特征.若要全力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在理想信念层面充分凝结群众力量,巩固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对此,我们需要充分明确当代中国理想信念的本质、内核,明确牢固树立信念的方向、方法。基于此,为了实现高度凝练以促进理论理解的研究目标,要从我党建设、国家事业发展、坚定理想信念途径、维护理想信念机制四个角度入手,对习近平理想信念重要论述作出准确的理论阐释。

三、劳动教育

上海财经大学吴亚辉研究了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理路,指出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能够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以培育时代新人,传承马克思劳动教育论之灵魂,发扬实干品质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针对性不足、系统性不够、实效性不强等现实问题。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必须以“三统一”原则为根本,即遵循育人导向与教育规律相统一、因材施教与服务国家相统一、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统一,以引领新时代劳动方向;必须注重劳动教育的全员参与、全程融入、全面协同,以“三全”教育为基础增强新时代劳动意志;必须推动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实现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促进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以“三化”实践为核心提升新时代劳动能力。

深圳大学靳玉乐等研究了劳动教育与学生品格的形成,指出劳动教育作为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育人活动,对学生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品格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品质与素养,具有鲜明的文化烙印、情感特点、精神品质和实践特性。劳动教育作为品格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文化品格的塑造、情感品格的培养、精神品格的陶冶及实践品格的锤炼,达成培育学生完善品格的目的。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等必将发生深刻变化。应切实发挥劳动教育对学生品格形成的作用,重新焕发劳动教育新活力。通过重塑劳动教育文化、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优化劳动教育过程、改进劳动教育评价、建立劳动教育制度等措施,为达成劳动教育的目的创造条件。

北京交通大学刘芳芳等挖掘了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与时代价值,认为劳动教育肩负着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实现劳动教育本质的复归、营造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提高新时代劳动者的素质三个维度阐释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即强调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发挥积极的劳动育人观,践行科学的劳动实践观。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举旗定向,为扭转劳动教育的边缘化局面、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的良好风气、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提供了根本遵循。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

北京师范大学王振揭示了增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文化蕴涵,指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突出表现,理解该课程的文化蕴涵有助于进一步推进课程的创新发展。从文化的视角思考“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它有着深刻的文化生成规律,不仅是人类认识与实践一般规律的反映,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和大学生文化需求的深刻反思。理解“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在的文化规范效用,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维度审视课程的发展逻辑,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文化力量。

内蒙古财经大学李建斌研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理解性”问题,以生活世界中所认识和把握的“理解”的意义为视域,在界定“理解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观的基础上,从学理上和实践中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中主体要素的理论构建之维。提出“理解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要素的构建原则,以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内涵式发展提供研究探索和应用转换,从而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提供思路。

中国人民大学潘智璇探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的三重意蕴与实践路径,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同质性、同构性与同一性,从根本上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价值属性与客体工具属性、实然经验世界与应然超验世界、个体生命体验与社会理性认知的统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以上三种特质不仅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的三重意蕴,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回归生活开辟出实践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