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沿问题(4月)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1-04-30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大连海事大学杨赫姣主要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改革的实践思考认为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新、更亲、更有力是新时代对这一课程提出的实践新要求即在不断探索课程内涵的内在逻辑中加深对课程改革实践前提的认识与把握明确熔铸课程内涵的基本途径。以塑造知识价值共享的课程样态、发挥思想价值共享的课程魅力、体现人的价值共享的课程创新不断完善课程改革实践

河北科技大学王伟慧研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互动认为中国有两大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两者在实践过程中都难以发挥其最大作用,这就需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土壤,以马克思主义来激活和提升传统文化。二者在社会观、哲学观、价值观上的契合性必然能够实现交融互动。新时代要想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传统文化交融互动。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轩铭、长安大学张杜波探讨了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机遇、挑战与对策,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全媒体时代,各种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既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机遇,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诸多挑战。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研究如何在全媒体时代把握机遇、抢占新型舆论阵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对于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社会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2. 新时代青年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研究;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晶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及其当代启示,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以往忽视人民大众历史作用的理论,对人民概念进行科学定义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决定性力量,同时也承认部分杰出人物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对当代更好地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保虎论述了马克思“人权观”及其中国百年实践,指出马克思不否定、不反对人权,并且其“人权观”内涵极为丰富,在中国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效显著。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人权的实现、尊重及保障作为历史任务、基本目标及重要使命,经过百年磨练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华儿女争取与实现人权的历史昭示当下: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能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发展进步;只有坚持国情第一,倡导国权至上、多样共存之原则,只有坚持生存第一,倡导发展至上、持久永续之原则,才能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体系,才能确保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进而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才能为人类的人权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推动全人类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聪聪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我国文化领域现代化建设的启示意义,指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蕴含着丰富的实践原理和人民群众主体思想,带有一定的辩证否定观,同时又概括了文化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发展规律。新时期我国不断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观,实现与中国相结合的特色化社会主义的强国文化,加强对国家文化的自觉性和民族文化的自信感,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提下的文化观为指导的正确选择。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我国文化领域现代化建设的启示影响,更能坚定不移地坚持建设文化强国、科教兴国战略。 

中央财经大学刘刚、北京师范大学袁媛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百年流变,指出伴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推进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已有百年历史,在此进程中,随着国情的变化,妇女理论的主题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立足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回答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从何而来、何以可能、向何而去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就需要从党的领导、人的全面发展、妇女理论中国化进程中的媒介、妇女理论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分期和妇女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等五个维度,探究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百年流变。 

3. 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研究。

中共本溪市委党校谷月探析了长征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信仰精神力量及当代价值,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法宝。回顾长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红军内部团结的粘合剂;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红军绝处逢生的精神力量;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红军将士对党绝对忠诚的核心要素。环视今天,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保持党内团结;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保障党员干部对党绝对忠诚。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潘建屯等研究了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新时代“家国情怀”的三重逻辑,认为培育新时代家国情怀,是一个具有鲜明理论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价值导向问题,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来进行理性认识和自觉建构。从其理论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统一是培育新时代家国情怀的根本与指引;从其历史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是生成新时代家国情怀的丰厚土壤;从其实践逻辑来看,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培育新时代家国情怀的基础与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