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新中国—记《当代中国》第二讲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17-09-19

                                                     通讯员 朱宝林

什么是大数据?什么是云计算?什么是智慧城市?什么是智慧中国?“互联网+”如何创新中国?914日晚,在《当代中国》第二课上,担任主讲的信息管理与统计学院张耀峰副教授和担任助讲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朱宝林两位老师,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例子为全场150名学生做了一次科普。

朱宝林博士首先带领同学们回顾了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他指出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引入期(1980-1994),商业价值发展期(1994-)和社会价值凸显时期(2005—)。引入期是指互联网作为舶来品从美国引入中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互联网从“ 暗渡陈仓” 到书面获许,从信息检索到全功能接入,从科研推动到商业萌芽,每一步都走得十分艰辛。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接入互联网的认可,中国互联网进入商业发展期。目前中国互联网处于商业发展期的可持续发展期,互联网的商业价值越来越大。随着2005年以来自媒体的出现,互联网的社会价值也开始凸显。朱宝林老师也告诫同学们要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紧接着张耀峰老师开始了本次课的演讲主题---“互联网+”创新中国。他从四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做了解读:新时代、新环境、新挑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智慧政府、智慧中国;案列分享。

张耀峰老师指出,现在中国处于“互联网+”的时代,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正式被纳入顶层设计,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他还进一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了什么是“互联网+”创业创新、“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便捷交通、“互联网+”绿色生态、“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针对张老师提出的,说出你身边的“互联网+”对你生活的影响的时候,同学们纷纷踊跃发言。很多同学认为“互联网+”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如淘宝和外卖等,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在向同学们介绍了“互联网+”目前在中国发展的状况后,张耀峰老师向同学们科普了本次课的核心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他还指出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间的关系,即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都是互联网技术的新发展;在互联网环境下,由智能终端、网上交易、社交网络和视频图像等各种途径产生了大规模、多样性的数据集,形成了大数据。张老师也抛出了学界关于大数据的争论供同学们讨论——大数据是极大地推进社会发展和进步还是属于“新瓶装旧酒”,社会关注度过热,夸大了实际作用。绝大多数同学都对大数据的作用做了积极评价,认为大数据改变了时代、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了解了什么是“互联网+”、大数据之后,张耀峰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它们在城市服务、政府办公自动化和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即智能城市、智能政府和智能中国。在课程的最后,张耀峰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做过的一些大数据案例,通过鲜活的例子向同学们讲述了“互联网+”在创新中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