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师同堂,共话“海外中国国家形象” ——记《当代中国》第三讲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17-03-12

                                                                         通讯员 李红梅

    39日晚6:30,《当代中国》第三讲在教5-111如约拉开帷幕。这一讲的授课团队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叶晓东老师、丁银河老师、巨英老师、代保平老师以及外国语学院黄岚老师组成,授课题目是“海外中国国家形象”。

                     从中国游客的海外形象导入课堂

苏黎世飞往北京的航班因两名中国乘客斗殴返航、演员黄渤帕劳潜水捞到“中华”香烟、中国游客马尔代夫捞珊瑚、中国游客华尔街骑金牛照相、泰国人不满中国游客大力关车门。课堂伊始,巨英老师向同学们展现并讲解了这样5张图片,并提问:“看到这些图片,你能想到海外到底怎样看中国吗?”、“这些游客能代表中国在海外的形象吗?”巨老师的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的沉思,也带他们走进了课堂。

                      海外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变迁

这一部分首先由叶晓东老师介绍了13世纪至19世纪末西方的中国形象。他又将这一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317世纪,西方人心目中的“理想国”。这一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主要从一些来华西方商人以及传教士所写的游记中可见一斑。如《马可·波罗游记》表达了对中国的膜拜、西班牙人门多萨在《中华大帝国史》中将中国描绘成一个强大的帝国、《利玛窦中国札记》对中国富饶的国土资源、丰富多彩的人文自然科学的介绍。17世纪末期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和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他们也极力美化中国形象而用来批判欧洲封建旧制。因此,这一时期中国在西方的形象是一个“理想国”的形象。第二阶段是1718世纪,随着西方国家与中国接触日益增多,西方逐渐发现中国并非游记中描述得那样好,加之西方国家的较快发展,他们开始蔑视中国的固步自封。如法国的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就描绘了一个依靠暴政统治的邪恶中国,美国的明恩溥在《中国人的素质》中对中国人的26种“坏素质”进行了尖锐批判。这一时期中国在西方的形象是“停滞、落后”的形象。第三阶段是1819世纪,中国在西方的形象日趋负面,西方甚至开始抵触和惧怕中国人,中国俨然变成了西方眼中的“黄祸”形象。

代保平老师接续了叶老师的内容。虽然时间推进到了20世纪初,但晚清中国在西方的形象仍然是“愚昧、野蛮、低等的民族”;到了民国时期,结束帝制的革命以及随后的北洋动荡,使得中国在西方人的心中变成为“政治闹剧、善良民众”形象;19491977年,以《时代》杂志为代表的西方媒体长期以一种偏见式悲观的视角遥望东方,中国在西方的形象是“恐怖”的;19781998年,经济衰退磨掉了西方人的锐气,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崛起使得西方几度“垂青”邓小平,但邓小平之后的中国将何去何从,西方仍表现出不安与忧虑;1997至今,由于SARS、奥运会、地震等大事件的发生,西方将更多目光投向中国,相比传统的政治报道,西方媒体开始更多地用多维视角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听完两位老师对海外中国形象变迁的介绍,下课铃声响起,而下课期间教室异常热闹,同学们意犹未尽地同周围的同学讨论着刚才课堂上感兴趣的内容。

                       当代的海外中国国家形象分析

休息片刻,课堂又安静起来。巨英老师走向讲台,她首先请同学们拿起手机,给自己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投票,同学们纷纷参与进来,顿时教室的大屏幕上同学们通过弹幕给出了的分数:7分,7.5分,8分,10分……“看来我们当代大学生对祖国的形象是自信的,那么你们知道当前海外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分怎样吗?”巨老师问学生。看着同学们一脸的期待和疑惑,她将一份由“察哈尔学会”、“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中心”和“华明通略”这三个机构对中国国家海外形象的调查报告展现给大家。这份报告包含从2012年至2015年对G2019个成员国的四次调查数据,涉及中国国家整体印象、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中国国家与国民形象、中国政治与外交形象、中国经济形象、全球性议题、信息接触渠道、中国文化与科技形象、来华意愿这9个问题维度。之后,巨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调查报告:中国国家形象整体分数稳步增长,得到更多的认识认可;中国政治形象稳步提升,世界在逐渐了解和接纳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海外民众对中国人的主体印象没变,但国别之间的变化明显增大。

了解了西方民众对中国的认可之后,西方精英学者们是怎样评价和看待中国的呢?在欧美等国有过进修学习经历的丁银河老师走上讲台,向大家讲述了他近10年在国内外学习和参加学术会议期间所了解到的西方精英们对中国态度的变化。他描述说:“10年前在清华大学学习时,老师跟我们讲述了外国人对中国的不认可。10年后,我们中国代表在发言的时候,外国学者认真的做着笔记,甚至向我们要发言稿,他们希望翻译成英语、意大利语德国多种语言供他们学习和借鉴。”

丁老师图文并茂的讲述使大部分同学被说服,刚才的疑惑被解开,纷纷表现出“原来如此”的表情。正当少部分同学将信将疑的时候,一位特殊的授课者走向讲台,他就是被大家称为“女神”的经院名师、外国语学院黄岚老师。黄老师硕士期间曾赴澳大利亚留学,博士期间又从事跨文化交流研究。黄老师指出国家形象是国民形象的集合,文化差异会导致对它国形象的本体建构。她从自身的留学经历给同学们介绍了西方人对中国留学生的真实想法,她指出最近十年,随着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人的海外形象有了很大的提升。黄老师以其优雅的外表、流利的英语、幽默诙谐的事例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和喝彩,从而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中国国家形象的未来

“中国在海外的形象越来越好,从传播角度来看是为什么呢?”、“你认为中国在当下世界里应该是一种什么形象呢?”、“如何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呢?”伴随着同学们高涨的热情,巨英老师抛出三个问题,再次拨动了学生的思绪,这次课随即进入到最后一个部分:中国国家形象的未来。

同学们在短暂的思考之后,教室大屏幕上又开始热闹起来。对于第一个问题,同学们提到最多的是世博会、男足、G20峰会、地震、泥石流、亚投行等词。他们认为:近年来,中国成功举办全球性的大事件增加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中国政府在灾难性事件来临时所表现出的应急能力,以及人民所表现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给中国形象大大加分;而中国帮助其他国家改善基础设施的行动在经济领域树立了负责任大国形象。

那么,如何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呢?授课老师将这个问题留给了全班一百五十多位90后的大学生们。相信通过这门课,他们能够有所启发,对于中国的未来有所思考,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