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凯和涂爱荣老师共述德法相依的国家治理智慧 ——记《当代中国》第六讲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17-04-05

                                            学生通讯员 周秀云

2017330日星期四,淅淅沥沥的雨点也抵挡不住同学们对《当代中国》的期待,第六讲的序幕如约拉开。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且听法学院崔凯博士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涂爱荣教授如何分享德法相依的国家治理智慧?

                                           崔凯老师论述依法治国

首先崔老师提出了一个让大家在本次授课最后的思考题——道德和法律的关系?随后,崔凯老师以儒家治国主张“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引入德法相依的主题,他列举了习近平于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中提到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是准绳,道德是基石。他认为“礼”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法”是采用强制的手段,国家治理要坚持德法相依。

崔凯老师在介绍完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之后提出了“如果是同学们自己,你们会用什么方法去统治人民?又或者你们是寝室长,如何让寝室形成一个小团体?”在同学们热烈谈论声中,崔老师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法治和人治之争,他认为法治和人治的根本区别在于权力支配法律还是法律支配权力,具体区别是个人之治和多数人之治,事后之治和事先之治,情感之治和理性之治。崔凯老师在强调法治的同时也肯定了人的本性中也有人治的成分,随之他又引发了另一场讨论——中国人的青天情节,“包青天”的利与弊。在同学踊跃回答之后,崔老师接着问“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包青天?”答案当然是众说纷纭,在激烈的谈论之下,崔凯老师总结道“青天的标准会变,在规则的稳定性,可预测性方面,法治是相对优秀的方案。

紧接着崔老师从“四情”对法治进行了全面的解释,从世情方面来说,依法治国是全球化大背景的要求,从国情来讲,依法治国可以改变僵化的社会流动状况,对于党情而言,依法治国是从严治党的需要,就民情而言,依法治国是公民意识的觉醒倒逼政府去遵循法治思维。至于依法治国的内容和要求崔老师分析了前后十六个字 ,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转变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崔老师认为依法治国仍然面临着忽略规则带来的利益诱惑,多种权威夹杂的混乱、西方和本土的徘徊等等因素的挑战。崔凯老师也列举了一系列例子——上海单车共享100天,三分之一被私藏,素质不行?偷拿厕纸,哄抢,生活条件差?他总结到法律虽然重要,但法律并非万能。

                                           涂爱荣老师与以德治国

涂爱荣老师以醉驾入刑,欠薪入罪,常回家看看入法,一系列事故清单等作为切入点,提出“为什么有了严厉的众多的法律,还是会出现极端事件?”引出以德治国的中心点。涂老师以“以德治国”的基本要求出发,分别从以德治官、以德治党、以德执政、以德化民四个方面进行分享。

在以德治官中,涂老师以讲楚庄王绝缨,唐太宗赐绢警人以礼的小故事提出用道德的手段治理官员,用道德的标准要求官员,在以德执政中,涂老师列出了习总书记的旧照片,她认为此举在于反映我国历史的进程,同时也反映出习总书记的为人处世,体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念。讲到以德化民时,涂老师着重讲到公民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她认为法律治标不治本,正如2014年春晚小品中讲到的“人倒了,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扶也扶不起来”。最后涂老师给同学们高歌一曲表现出她的愿景——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德法相依

在最后的课堂讨论时,以崔老师提出的如何看待“辱母杀人案”和涂老师提出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为主题,经过大家七嘴八舌谈论之后,有同学认为“真相如何我们都不知道,证据如何我们也不知道,不能仅凭一篇报道就盖棺定论,在我看来,法律是低层次的要求,道德是高层次的要求,从这个层面看,道德应该更重要一点”。另一个女生提出“道德和法律都很重要,当道德和法律冲突时,他们的标准是不一样,法律自身有局限性,情应该溶于法,法律和道德的界限应明确,尊重法律,应该严格执法者,司法者。”课堂铃声响起都打断不了同学们的热情,代保平老师总结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德法相依,道德和法律应该结合,德法相依是国家治理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