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教师应邀参加“首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17-05-19

                          通讯员 代保平

 512日,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日报社等单位共同主办,由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办公室、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首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2017”在清华大学召开。本次论坛以“弘扬中华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为主题。中宣部理论局、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社科研究单位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共150余人出席论坛。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叶晓东院长和代保平老师应邀参会。

 在开幕式上,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发表致辞,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作主旨发言。在论坛主题发言阶段,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陈先达先生,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北京市中特中心秘书长韩庆祥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戴木才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于丹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孙熙国教授,北京日报社党组副书记、副社长、总编辑赵靖云,分别围绕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发表了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陈先达先生在论坛上作了题为“论文化自信的政治性和学术性”的报告。他认为,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要政治问题,需要结合中国的近代历史和政治现实背景来审视这一问题,“文化自信”不是纯学术问题。文化自信的对立面是文化自卑,由于中国近代以来经历的制度、经济等方面的落后使得部分人群产生了文化自卑的民族心理,因此必须结合中国近代史来分析。他指出“文化自信”这一概念不仅具有政治性,而且是事关全局的重大理论问题,因此实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意义重大。他对中国树立文化自信的道路进行了分析,认为文化自信是与国家的统一和命运相联系的,中国文化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当代问题要靠当代人来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的智慧有积极意义。

 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北京市中特中心秘书长韩庆祥教授以“中华文化的优质基因及其当代意义”为题发表了演讲。他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分析框架审视分析中华文化,认为可以从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人和身心、人和世界关系的角度来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质基因。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能取得建设大成就,得益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他认为中华文明具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内在特征。他还从发展与发达,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一元和多元、小我和大我、乐观和悲观等相对概念出发,分析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要发挥优势、克服短板、打造支点,实现硬实力与软实力的有机统一,中国道路与中国理论的有机统一,中国制度与中国方案的有机统一,中国话语与中国语权的有机统一。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戴木才教授作了题为“文化自信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撑”的发言。他在发言中指出,核心价值观需要文化涵养,我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逐渐培育了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核心价值观,这为锤炼民族性格、培育民族精神,促进我国传统社会几千年的稳定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以文化繁荣为支撑,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涵盖思想、道德、艺术、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医学等广阔领域。他认为核心价值观需要文化涵育,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文化创新,我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用提示我们要深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关系,要深入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发展与传播的规律,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成为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支撑。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于丹教授在发言中分析了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几个问题。她认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成为时代课题。界定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物理切割,因为中国文化有一体多元的特征,是融合为一体的。儒家注重伦理秩序,道家关注自然规律,佛家着眼觉悟唤醒。传承传统文化需要熔铸儒道释,拓展新境界,需要用思想、行动的力量为善去恶,激活文化基因。当下对中华传统文化过多强调知识考察,而忽略了价值观念的化育,特别忽略了家庭生活中价值观教育的潜移默化和少儿习惯的养成。不能仅仅把国学当知识,要激活文化基因,以文“化”人。目前依然存在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简单对立的思维方式,这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融合。和而不同是所有文化的思维方法,和而不同的融合理念是中国文化成长的内在动力,要在差异中完成比较,构筑有效融合的人类文明新生态。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孙熙国教授在发言中着重强调了当代中国文化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不同时代的文化积淀着不同的精神追求,这是由一个时代的经济政治状况所决定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把中华文化狭隘地理解为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基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重视文化自信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进步有重要意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根本是对当代中国文化的自信,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发展当代文化,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增强文化软实力。

 北京日报社党组副书记、副社长、总编辑赵靖云作了题为“守正出新,宣传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言。在发言中,他介绍了北京日报社立足《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宣传文化自信,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经验。第一是不左不右,谨守中道,创建理论传播的重要平台,讲清马克思主义;第二是守正出新,形神皆美,让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如今《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已经涵盖了很多方面,分别刊载不同的理论文章,特别推出了一系列大家小文,力求深入浅出、要言不繁,让学术讲生活里的话,让学术贴近生活;第三是善于领导,敢于亮剑,理论周刊担负着传播宣传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任,要明辨是非,在当今时代思潮多样化发展的背景下发挥主流媒体的价值,强化舆论引导,要直接表明倾向和主张,亮明底色;第四是两翼齐飞,促进新媒体渠道应用,继续强化互联网思维,主动设置议题,促进理论推广。